找到相关内容244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思所成地体义伽他经论对照(上篇)[2]

      “彼妙愿慈心,度一切众生;于诸受不受,心想常平等。”   时醯魔波低说偈问言:   “为具足明达,已行成就不?诸漏永灭尽,不受后有耶?”  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:   “明达善具足,正行已...

    陈琼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3278954.html
  • 略说五戒

    邪淫就会引起人类的混乱,家庭不和,子女纷争,俗话说:百善孝为先,万恶淫为首。邪淫是万恶之事,由于贪婪淫荡,造成生死轮回流转。出家的戒和在家的戒不同,在家是杀戒排在第一,培福、培养慈心第一。出家第一条戒是...无畏布施就是对众生都做了布施,众生见到你就好象看到保护者样,他不会畏惧你,因为你没有害心。   2、慈心增上,烦恼减少。   持戒慢慢使我们离开杀害这个业,慈悲心不断增上,相应烦恼就慢慢减少。  ...

    如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44579043.html
  • 世亲菩萨对《无量寿经》诠释: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》(1)

    )《三具足经忧波提舍》的〈翻译之记〉说:“施戒闻三备摄众行,是以如来说名‘具足’。法门深邃,浅识未窥,天亲菩萨慈心开示。唯显经义,弗释章句,是故名为忧波提舍。”(T26.359a)这些文字都显示了世亲...

    温金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1879285.html
  • 白话—印顺导师之成佛之道

    对世间种种之欲乐不可执著,而世间众生因为散乱心的缘故,而生起种种烦恼,使众生沉溺于众苦之中不得出离。所以佛弟子应依能予众生快乐的慈心住于净戒之中;并由此住于净戒而所生之禅定最为正确,也能带来真正的禅悦...

    宏正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1679378.html
  • 在激进与保守之间——慈航与太虚和圆瑛之关系探析

    ,就是1948年来台开创台湾佛教文化教育的慈航法师。他不仅来台创办了台湾历史上第一所佛学院——中坜圆光寺的台湾佛学院,而且以超常的慈心与悲愿,抢救、保护和教育那些从大陆来台无所依靠的僧青年和求法心切的...

    何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3379617.html
  • 《五部遗教》等宁玛派典籍与禅宗

    摄受者,虽行烦恼法亦无过失.铁之噶若虽小能沉人水中,若作成器具,虽大亦能浮在水面.具足悲悯并慈心坚固故,心善者无罪业.".此处缺"理人",而所讲"行人"与达摩原文相比,内容基本完整,大意相同,但文句出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40979888.html
  • 显通寺建筑与塑像

    背面的石券门洞额上,也刻着“慈云普度”四个楷体金字。它的意思是说,佛以云彩那样广大的慈心,普遍度化芸芸众生。两副横匾,相映成趣,说的是佛教要以不同的方法教化众生,去掉迷惑,认识真理。  空过钟楼数十步,...

    树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0580053.html
  • 孤山智圆的理具唯心思想及其对知礼之反批

    》的「无情佛性」说,主要是建立在理具上,而此理具观点来自「一念三千」, 如其云:   此论(指《金刚錍》)正由世人执《涅盘》权文,谓瓦石无性,故荆溪运乎慈心,愍斯倒惑,乃依《止观》(指《摩诃止观》)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181707.html
  • 人间佛教实践与中国公民社会

    佛教信仰者,皆能通过这些活动,一方面表达自己的信仰功德,一方面认同自己的佛教徒身份-功德共同体的成员资格。   (4)身份认同与社会公益活动   “自利利他,利乐有情”、“慈心示爱,悲心拔苦”,一直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73681903.html
  • 佛教的经济理念与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济问题之审视

    苦,如何不信,犹作此惧?’佛见象来,人慈心三昧,而说偈言:‘汝莫害大龙,大龙出世难。若害大龙者,後生堕恶道’。象闻偈已,以鼻布地抱世尊足,须臾三反上下观佛,右绕三匝...

    周齐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1982101.html